第四周 遇见设计大师
第一讲 灯具设计大师汉宁森
- 人物简介:全名保尔·汉宁森,是丹麦著名设计师,出生于奥德拉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
2003年时老师去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会议之余到了芝加哥旁边的小镇——橡树园。这个仅有几万人的小镇出了两位名人,一位是著名作家海明威,另一位是美国第一建筑大师赖特。这个小镇最高的建筑只有三层楼——一座图书馆,它的三楼上有一盏灯让老师觉得很熟悉,这盏灯是这样的
这款灯非常有名,叫“松果吊灯”或者“洋蓟灯”设计师是丹麦设计师汉宁森。灯的原型是这样子,它是由72片金属片镶嵌而成,纯手工打造。这种灯造型优美,像松果一样,跟以往的灯有很多不同。这盏灯最主要的特点不是好看,而是和其他汉宁森的其他一系列灯具一样,360度无眩光的照明灯具。这盏灯是汉宁森1958年为哥本哈根的一所俱乐部会所设计的。2008年,为了纪念它50周年,生产商专门做了50个24k纯金灯,每年只销售10个左右。汉宁森的这款灯也成为设计史上有名的杰作。
下面来讲一讲汉宁森。 汉宁森是世界上第一位强调科学、人性化照明的设计师,“灯具要提供一种无眩光的光线,并创造出舒适的氛围。”早在20世纪20年代,丹麦设计师保尔·汉宁森就提出了这一观点。他所设计的一系列PH灯具至今仍被丹麦的普通家庭所沿用。 大家在上课或者工作环境都有各式各样光线照明效果,当光线能直接进入眼睛的时候,眼睛是不舒服的,所以他希望经过设计之后眼睛有更好表现,这一系列灯具——也以他名字命名被称为ph灯具——成为北欧设计风格典型代表,也就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体现了设计最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这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张照片,学校里有一条商业街,拐角处有一家设计商店,这家商店里椅子和桌子出自美国设计师沙里宁之手,上面的灯是1925年汉宁森设计的第一款PH灯具——Louis Poulsen PH5。这款灯1924年被设计出来,1925年就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获得很高评价,被授予了金牌。后来这盏灯也被称为“巴黎灯”。 从这盏灯能够看到PH灯最基本的构造原理,PH灯的光线要经过一次两次甚至更多次的反射才能到达工作面,
①这样可以获得更均匀的更柔和的照明效果,而不是让眼睛直接接受光源
②这样的照明能够避免阴影的存在。
③我们从各个角度看不到灯泡在哪,避免了眩光直接刺激眼球。
那时候离爱迪生发明电灯只有几十年历史,大家都用白炽灯泡,白炽灯泡光谱有一定局限,通过灯罩的设计,对光谱进行补偿,可以获得更加适宜的光色。 设计就在生活当中,你去留意会发现,你可能遇到某个设计就是出自大师之手,大师的设计成为永恒的经典,能够在很长时间内焕发出生命力。
第二讲 建筑设计大师高迪
- 人物简介:全名安东尼·高迪·克尔内特,西班牙“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家,为新艺术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安东尼·高迪以独特的建筑艺术称荣,城市几乎所有最具盛名的建筑物都出自他一人之手,被称作巴塞罗那建筑史上最前卫、最疯狂的建筑艺术家。
2010年老师参观上海世博会,老师突然发现前面有一个雕塑非常熟悉,走近一看是马赛克做成的蜥蜴形状,这个风格出自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之手,他比较习惯于把成块的马赛克打碎,之后进行镶嵌,最后加工成艺术品这样的手法,蜥蜴也是他非常喜欢的造型。走近看有一个名牌,写的是巴塞罗那市政府送给上海市政府的礼物,来纪念两城市结成友好关系。
所以说高迪的设计基因在很多地方都能展现出来,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也有类似的设计风格。 2010年老师去过巴塞罗那留了一张照片,照片的焦点就在这个建筑上。这座建筑是高迪生前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叫米拉之家,当地人也叫做石头屋,因为造型好像一个整个的石块,被海水冲击出现岩洞,似乎建筑不大像人为的建筑作品,而是像天然形成的,这也符合高迪的一贯设计主张。
高迪出生在巴塞罗那,这座西班牙第二大城市诞生了许多艺术大师,比如毕加索、达利,现在这座城市以建筑闻名于世,这就不得不提高迪为巴塞罗那写下自己的记忆。 西班牙是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中国、意大利,巴塞罗那几乎是西班牙拥有最多遗产的城市,在巴塞罗那世界遗产名录里面,高迪的作品有7个名列其中,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高迪如何改变了巴塞罗那。
1852年高迪出生,这时正是西班牙建筑大规模改造的时期,富商也斥巨资改造自己的住宅或者公共场所的改建过程中。因此很多那个时代长大的孩子第一个想法是我要成为建筑师。高迪也是如此。但是他又跟其他孩子不大一样,他不挖空心思去想我发明一个什么新东西,做一个什么改造,而是从一开始就考虑我能不能去仿效大自然,像大自然一样去建造,他的灵感更多来自于自然界。
他就像是为建筑而生,除了工作之外几乎没有爱好,甚至显得有点神经不正常。他常年留着大胡子,几乎没什么朋友。除了他的赞助人之外,几乎没人和他能正常交流。他只说当地方言,他跟工人交流有时候都需要翻译来进行,平时只带两个学生在身边,他觉得平时只跟两个学生交流就足够了。
高迪对物质方面需求非常低,他随随便便的吃东西,甚至有时候忘了吃饭,他的学生会塞给他几片面包当午饭。所以他几乎是无法跟别人交流,完全生活在自己世界的人,他可以忽略窗外的一切人和事,平时邋里邋遢,经常三年五年穿同一件衣服,显得非常穷酸。作为一个建筑大师,他在巴塞罗那和西班牙都享有很高声誉,但是走在街头,还会有路人把它当乞丐一样塞给他钱。这也导致了悲剧的发生。1926年,高迪74岁时,他正晃晃悠悠走在街上,考虑他的最伟大作品——圣家族教堂,一辆有轨电车把他带倒了。因为他衣衫褴褛像是乞丐,人们把他送进收容所圣十字医院里,两天后去世。直到有一个老太太在医院里把他尸体认出来。巴塞罗那全城为他进行大葬,全城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对他哀悼。尽管他去世了,但是它的建筑仍然在继续。他的遗体被安放在圣家族大教堂的地下室里面,这个教堂到今天还在建造着。从1883年圣家族教堂开始奠基开工,1884年,只有31岁的高迪接手这个任务,他没想到他用了余生的43年来完成这个这个教堂建筑工作,等他去世的时候这个建筑仍然没有完成。到今天,80年过去了,这个建筑仍然在施工,还有很多工人在忙碌着,也许他还要很多年才能完成像高迪心中的这样一个蓝图,但这并不妨碍这个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史上非常重要的经典。
来看这座建筑,你会发现它由很多座高塔组成,像哥特式的建筑风格,按照高迪规划,整个教堂有18座高塔,最高的高塔170米高,代表耶稣基督,周围还有象征着四福音作者的四座130米的高塔,在北边有一座后塔是一座140米,代表着圣母玛利亚。除了这六座高塔之外,周围还有12座100到110米高的代表耶稣的十二门徒的12座塔,加在一起18座塔。但是到今天所有的塔仍然在盖,没有一座塔完全完成。在每个塔尖上都有各种五颜六色的马赛克装饰,布满了螺旋式的楼梯。另外在圣家族教堂上面有很多似乎是墙上“生长”出来的栩栩如生的雕像。整个建筑非常轻巧,又好像沙滩上建造起来的城堡一样。
第三讲 工业设计大师克拉尼
- 路易吉·克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美国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克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并逐步成为世界著名的设计大师。他认为他的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
老师去听过他的讲座,也感到受益匪浅。2009年8月份的时候他曾经到过青岛,参加过当时的一些讲座活动。当时主办方说因为老先生非常忙,就让他讲半小时,结果他一口气讲了一个半小时。当时他已经81岁高龄。作为建筑师设计师,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是精力非常充沛的,而且他们的设计职业生涯都很长。第一讲中提到的美国建筑师赖特活到九十岁,他一生有几千件作品,其中有一千件作品是他最后十年完成的。因此我们发现建筑师设计师永葆青春最重要的秘诀就是能够把灵感,这种创作的激情,和自己的生命联系在一起。
克拉尼也是如此,他坐在讲台上,不是老老实实坐着,会一屁股坐在讲台上,用手拨弄周围的话筒啊等一些小玩意,充满了好奇心。这种天性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必不可少的。
克拉尼曾经留下非常精彩的言论,他曾说:“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这句话似乎在那听到过,刚才高迪也是这样做的。我们会发现很多设计师建筑师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就好像在巴塞罗那,高迪用他对自然界的模仿去完成很多杰作一样,克拉尼用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进行抽象提炼,反映到工业作品上。他还说:“让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是我的愿望,这就是我成为工业设计师的理由。”也就是说,他成为工业设计师就是希望让艺术和技术更好的结合。这一点也跟克拉尼的生长环境和学术背景是有关系的。
克拉尼1928年出生在德国柏林,早年是学雕塑的;后来跑到巴黎学空气动力学。我们看起来这个跳跃似乎很大,跨度非常大,但是就是有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后来可以从事多方面的研究。1953年,他到美国加州,主要负责新材料的研究,在这其中又对仿生学产生浓厚兴趣。就是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非常强烈雕塑感,又有空气动力学的一些特点,使他跳出功能主义的圈子。当时德国流行的是理性主义、功能化,是功能决定形式,是按照什么样的功能就要严格做出什么样的造型出来。但是克拉尼不这样,他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因此他设计的一系列的大量的造型非常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因为他跟普通的设计大师是不一样的。五十年代的时候他曾跟很多公司设计过跑车、汽艇,包括1959年的时候他设计了宝马的跑车叫BMW700,也是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
20世纪60年代,他转行去做家具设计,又取得了巨大成功。此后他又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涉及范围非常广。
这是克拉尼设计的交通工具,在这个设计当中充满了未来感、科幻感,好像是在科幻电影里面才能够出现的一些场景。在他的设计当中,更多地是追求速度感、科幻的感觉,使得造型看上去似乎像一种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这是他设计的一款飞行器,好像是在海里的一条硕大的鲨鱼的感觉。他把鲨鱼的形态进行提炼,最终完成一个非常大胆的设计,让我们看上去超出了我们对于交通工具的认识。
他还设计过大量的家具。在他的座椅涉及当中,也充斥着各式各样造型非常奇特的感觉。他对于材料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因为他在美国加州就专门从事这样的研究,因此它可以把当时非常流行的一些新的材料用得炉火纯青。
在1983年克拉尼为佳能公司设计了一款照相机,在这款照相机上,他别出心裁地按照手的造型在镜头右边设置了一个手持装置,而这个装置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边大大影响了其他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到今天你会发现单反相机仍然有采用这样一些元素。因此这款相机也获得了当年的很多奖项,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这款照相机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运用了人体工程学的一些原理,研究人手持相机的动作,把人的手的形态和产品形态结合在一起,让人感觉到人和相机连接是一种有机的整体。
这是克拉尼为德国钢琴制造商设计的一款钢琴。我们理解的钢琴似乎是,人会有一个座位,有一个平的方方正正的钢琴,人来演奏,座位和琴是完全分开的。但是克拉尼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似乎钢琴像一个外套一样,,把座椅放倒钢琴中间,使得二者能够联系到一起。当你坐在着钢琴里边,进行演奏的同时,好像钢琴把你抱在怀里一样,会受到心里温暖的感觉,使得钢琴的角色改变了。传统的钢琴就是一种冷冰冰的工具,但是着钢琴似乎有感情,有它的具体的形态,通过一个拥抱的动作和演奏者之间发生有机的联系,使得似乎演奏者体验到人机融合的境界。克拉尼每件作品似乎都是一种有机的生命体一样,生机盎然。
他的大量作品中有很多圆形的曲线的这样的存在,这样的造型。克拉尼说:“地球是圆的,所有的星际物体都是圆的,而且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上运动,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从圆形的物种细胞中繁衍出来的,我又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变的有棱有角的人们的行列呢?我将追随伽利略的信条:我的世界也是圆的。”伽利略的哲学就是地球沿着圆形轨道进行周期性的运转的这样一个哲学。
对于设计方法克拉尼总结的更加简单。有些年轻人经常问他:大师啊,怎么做设计啊。他说我拿到项目之后我就尽可能去观察自然,我会发现自然本身的想法是怎样的,我会发现自然界有很多很多想法,没有唯一答案。通过观察自然,发现了这些想法,把这很多的想法拿出来,最终从里边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最好的答案。
在2004年的时候,克拉尼在德国设计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项目。这是一座小房子,面积非常小,占地是一个正方形,长6米宽6米。再这样一个小房子里面,可能只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家庭住宅的客厅或者一个餐厅加在一起这样的面积,但是在这样一个36平方米的范围内,克拉尼设计了独立的卧室、餐厅、浴室,使得这个房间具有多种功能。
这是内部结构图整个房间是一个正方形,但是最大的面积是一个圆形的床,这个床占据了房间最重要的位置。在旁边弧线形圈出来的是卫生间的位置,还有单独的沙发,和旁边两把休息的椅子。再这样一个房间里边,尽管空间非常紧凑,但是他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设计能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能够让人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的一些资源能够更好地和自然界融为一体。 克拉尼在他50多年设计生涯中,总共设计了两万多件风格独特的作品,所以他是一个非常高产的工业设计师。他对他的设计有非常多的描述,他说我从来不用电脑进行我的设计,因为电脑这东西是虚无缥缈的,我用我的大脑的脑髓进行设计的,不是用计算机的芯片。他认为在没有电脑的古代设计出来的东西,反倒比现代更加灵活。
比如说中国古代设计师设计的青铜的酒杯就给他很多灵感,他说现代设计师可能忘记了他们祖先在没有电脑的情况下,是如何具有那么高的创造力的,所以我们的设计师应该更好地利用大脑,而不是依赖计算机去进行工作。这一点也给我们现代年轻设计师一些启发。另外他还告诫中国的设计师,他说中国的设计师应该好好的把祖先的东西,比如说民间手工艺的一些技术,应用到现代设计当中去。他认为中国的工业设计应该具有更多的更好的发展。克拉尼对中国也情有独钟,在他八十几岁高龄的时候,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德国之间,在中国他还甚至开办了自己的工作室,他也希望用自己的一些实践,去教会中国的年轻设计师怎样去进行工作。
我们会发现设计师他们天生敏感,他们善于去利用自然界的一切,他们更多的是用自己的大脑去创造一个新的世界。那么可以认为,设计师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能够具有更高品味的人,也是能够创造出更多精彩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