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篇

特别篇(上)

大家好!当大家看到这一讲视频的时候意味着我们《人人爱设计》上集已经全部完成了,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忍受着我两倍的这种语速,以及所谓紫光微手的这种特效。

很多同学会问:“老师,您的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啊!”

今天在这里,我的手不管舞动得再快,再疯狂,不会出现带有紫光这种效果。

为什么,因为今天我没有用摄影棚里面的蓝屏的扣像特效,当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的电视、直播间它的背后的这种背景,大部分用的是蓝屏扣像的这种技术来实现的。今天是在我自己家里,所以我没有加一些背景特效,在这里面,可能展现一个不一样的我的这种效果。

有同学说:“老师,你什么时候穿短袖,你是不是T恤控啊!”真的不是,只是我们前面所有的课程几乎都是在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夏天录的,以至于我没有机会去穿长袖展示给大家,在三月份开课的《人人爱设计》下集里面。会到最后一讲的时候,能看到我穿长袖的那种感觉,但是,之前是不会再有,还仍然是一套短袖衬衫。以短袖的这种效果给大家见面。所以,今天在这样一个场合穿长袖的这个效果,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这个形象。可能语速不像再对着摄像机那种感觉那样快。这在我家里,我坐着来上课,面对的是一部手机,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想去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于这门课我的一点感受,作为我们这节课的一个总结。

首先,我一直在很多场合强调过所谓“慕课”,它的核心词不是“online”——不是在线,而是“open”——是开放式的,所以我一直希望让这门课程不同于其他的一些在线课程,能够以更开放的模式来做一些教学方面的探索。比如说,我一直以为咋们的整个课程当中,其实,对于在线视频这部分,我是不满意的,我认为那是整个课程的一个短板。可能,反倒是后期的制作精良,掩盖了这些缺点,所以你只要只是看视频,我个人认为你学到我希望的能够让大家学到东西的三分之一。 除了看视频,在线课程还可以什么,慕课还可以什么,比如说,我们布置了大量的作业,其实也不多,我认为如果你用心的话,可能花的时间更长一些,如果应付,大概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了,我们前前后后只有三次作业,在这三次作业里面我是有一定的考虑怎么来做这样的设计,我们第一周的作业叫“去发现生活中好的设计。”是希望你能够学会怎样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去注意到这个世界的一些精妙之处,设计师最重要的品质在于“敏感”,他能够捕捉到别人捕捉不到的一些信息。到了我们第二周作业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叫“特别的礼物”当然,有可能因为我的题目布置有问题,因为当时正好赶上圣诞节,所以围绕圣诞节这个题目的设计,最后很多同学做一些这样的话“我不过圣诞节”那么最后,他果然得了零分或者一分,当然这取决于互评同学的心情是怎样。这个作业,其实它的设计更主要考虑的是创意,我们知道设计当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创新,要与众不同,要让你感觉到眼前一亮,这种新鲜感觉就是让创意带给我们。其实,在大家的作业当中我看到有很多好的作业,都有非常棒的创意,我也看到了在座的各位很多的同学,其实具备了作为一个设计师的这样一种天分,这也是我所说的只能观点“设计师都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在你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设计师的灵魂在里面,第三个作业大家都知道,挺有意思,很多同学说:“老师你让我为我的同学、为某个明星、为某某人选一部车,很遗憾,我对汽车不熟悉啊!”后来我放宽要求,只要车就行,摩托车、自行车,不管什么车,三轮车也好,只要你给我理由,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什么,我认为通过这个作业最主要考察的是你怎样为你要去选择车的人去考虑他的需要,这才落到了我们这个设计这门学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上,就是“设计为人服务的”是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我希望你在对于你的用户认真考虑了他的消费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之后,再来为他选择一部分适合他的汽车,这个过程如果你用心的话,你也会收获良多,不管怎么样我们第三次作业结束了。

当然我们还有讨论区,我们会看到在讨论区里面,有很多同学用心地在回答每一个问题,我看到了很多的所谓学霸,在我们的课堂上讨论区里面焕发出很多棒的这样光彩出来。这是我很开心的一点,当然值得提醒的很多同学不知道讨论区在哪,在手机上也可以用讨论区,在讨论区的最后,有一个“课程交流区”里面。会有我们每次课上所布置的课堂讨论,那个题目是要计分的,只要你用心的回答每个题目,也许不需要字数太长,大概一二十个字,你能说明白,这个分数你就得到了,这个系统会自动给你的,我看到大部分同学只要你用心回答每个问题,就会得到十三分、十四分、甚至十五分的这样一个分数,这个分数白给的,我觉得它可能比作业错过时间就拿不到,或者说考试的时候,靠别的同学给你互评来的到这个分数相比之下,这个讨论区的分数是最容易获得的。那我想的意思是你认真的完成了我们所布置的三次作业和讨论区的这个工作,有可能你的收获仅仅要可能比看视频的收获要大很多,这就是我们说的这个如果你在更多的参与到这个工作当中去,你可能会获得更多。

那这就是我们说的另外三分之一了,是什么?很多同学会知道,这就是我说的QQ群,甚至到最后的贴吧,QQ群和贴吧,很多同学会说:“哎呀,确实很聒噪,我们确实之后会觉得一不留神99+,一不留神99+,好像每个人都会灌水的这样的节奏”很多同学会觉得不适应,但我觉得这很正常,就像我之前在公告里面反复说的是“爱学习的人不应该是孤独的”也许在你的周围,可能在你的同学里面真正的在认真的做一些在线的,课程学习的只有你一个,但是你放眼全国,放眼其他兄弟院校,这个社会,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你会有更好的同伴跟你在一起,所以我非常能理解他们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尽情的去抒发自己的一些这样的想法,能够充分的交流。其实你仔细去看,在灌水的这个现象当中,背后有很多的一些这种非常出色的一些想法在碰撞,按照我们经常谈的一个观点,其实创新力的这种水平和环境的自由程度,是成正比关系的,那我也希望能够给他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很多同学参与其中能够真正激发出自己心中的创意梦想,当然很多同学会说:“老师,我看你在群里面说话……太不像老师了,完全颠覆了我对老师的那种形象和理解。”那我只能说,我深表遗憾,可能我自己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老师的这样的符号来出现,我们第二讲提到一句话:“good design is honest”——好的设计是诚实的,我理解的意思不仅是诚实的,而且是真实的,我相信我在QQ群也好,在贴吧里面讨论区我都呈现的是我更真实的一面,就像今天我们课程七讲结束之后,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环节让大家看到更加真实的我。我觉得这是我对于老师这个角色的不同定义。


特别篇(下)

我曾经参加过“I think”珍珠馆的一个活动,当时我做了一个15分钟的演讲,演讲的题目当时叫做“遇见另一种教育”在过程当中,我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我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甚至几百年、上千年历史里面“教”和“学”是一种什么关系,用一个词来叫“to”的关系——我懂,你不懂,我给你,我把我的知识完全给你,也许我有80%,可能你能接受的只有70%或者更少,这是一种to的关系,一种单纯的给的关系。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整个的西方教育包括中国的教育界都在制造一个观点,叫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切的教学围绕学生来出发,所以按照这个理解,我把这个关键词从to换成for——“teacher for students”,教师应该更好的为学生来考虑,围绕学生的需求来做好教学,其实这一点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直译过程当中就发现了一些出入,比如:我在学校里面开一些通识课,一些选修课,我会看贴吧里面,在很多讨论区里面学生论坛里会说:“这门课,容易过,比较水,老师不点名,这就是好课。”但是,实际上我认为这种方式使的教学本身的目的无法百分之百的去实现。现在,今天,当慕课来的时候,我觉得,所谓“teacher for students”这个for,又发生了改变,这是另外一个词,我把它叫做“with”,教师和学生一起在学习,在今天,老师掌握的资源并不一定比学生掌握的资源多多少,甚至有些信息是你们知道,我不知道,这很正常,所以,在这样一个环节下,我希望是我和大家通过这样的课程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我觉得这比单纯的我把我懂的交给你更重要。

今天教学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了,为什么你不愿意加入到我们这样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当中,而是,只是停留在看视频这样的最单纯的这种信息接收的这样一个过程呢,你也成为了这种知识的创造者、分享者,这也是我在课程通告里面,课程通告比较多,因为我每周都会写非常长的很啰嗦的课程通告给大家,在课程通告里面,其中一期我提到一个观点叫:分享式学习,如果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学习当中的一点收获,也可能是读书、旅行、生活技能拿出来跟大家分享,可能对别人来讲是一种帮助,整个这种群体式的这种学习,才能够促进教学的提高。

我们会说,在线式学习,跟普通的教室里的学习相比,它最大的优点是:没有校园围墙和教室的限制,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在线学习。问题也来了,因为你失去了是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答疑,或者,更多的是失去你的同学,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交流,我认为是教学环境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我们现在所做的QQ群,甚至一些线下课程之外的一些活动,我是希望实现这样一个目的来弥补这样的不足,刚才我提到关于“什么是另一种教育”这样的话题,当时,我跟他们讲,什么是另一种教育,当你在课堂上所接受的教育,这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教育。现在,在线教育也出现了,我们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来学到更多,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在线课程就是另一种教育,那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比如说:个性化教育,因为学校所开的课程,你的专业所开的课程,我认为都是一种共性教育的产物,因为教学大纲是一样的,甚至教材差不多各个学校,作业、考试内容也相差无几,在这样一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和每个学生之间知识上的差异并不大,当你走向社会的时候,你去应聘的时候,其实招聘单位看到的不是共性东西,它看中的是个性化东西。所以,个性化教育就是我们所说的另一种教育。个性化教育如何获得?我认为靠的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意味着它不同于由老师主导的去学习,而是由你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导者来完成整个学习和教育过程。

今天,这另一种教育已经,我们看到在遍地开花,到处实施了,但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受到一些旧的教育模式的一种干扰,我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所谓另一种教育是把你在学校里面所受到的被动式的教育,变成由你来主导的主动式的教育,另外,还在于把我们通常情况下所理解的有用的教育转化为无用的教育,我跟很多同学分享过这个话题,我说:“我这门课真的不是一门有用的课,我不教你怎么用photoshop,不教你怎么去建模、渲染,不教你一些手绘图的技法”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门课似乎对你帮助不大,你经过几周的学习,你会发现“哦!我什么也没学到,”我倒觉得“没有问题啊!这不是很正常吗?”我觉得教育本来就没必要那么功利,教育为什么一定是有用的呢?为什么我们从小到大很多老师会跟你讲“这个知识点考试会考到,这门课很重要,因为高考要考到,这门课不重要,高考不考。”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以至于我们在学某一个东西的时候都会说“这门课有用没有”而不是去考虑,我是否喜欢它,我是否有兴趣,长此以往,使得我们学生失去了这种自己的判断,而是用社会这种功利性去判断,来取代自己的这种思想,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今天谈的,所谓无目的教育,所以你真的把那么强的目的性放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扇新的窗户被打开了,你不再受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一些限制,你可以尽情的去释放自己的这种想象力,另外一种含义就在于相对于传统教育,经常会说:教育要改变人,去塑造人,教育真的要承担这么多的使命吗?不一定,也许我们所说的这一种教育,它可以帮助我们去找回我们自己的、内心的那个自我,那个更加真实的自我,就好像我们经常会提6岁之前每个孩子都会有天生的想象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这种能力越来越少,每个孩子天生都爱学习,都充满了好奇,都有一颗具有想象力的这种心,都有这样一颗想象力的灵魂。其实,如果你真正去发现它,去找回自己,我认为这比教育的这种改变人、塑造人的使命感,更加重要,当然对于另一种教育,它会有很多话题去谈,对于另一种教育,我个人认为就是在追求教育的无限可能性,从小到大,我们做题的时候都会有一套标准答案,不管你是天南海北的,哪的学生,你做题的时候都要按照标准答案进行,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个世界就是存在这种无限可能性的,正是因为世界存在这种多的变化,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可爱,所以我们所说的:设计也是如此,回到我们设计话题当中去,到底什么是设计,我们第一讲就讲了很多很多的话题,那教育是什么,我想总结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所谓设计,就是要追求新的可能性,要求新,求变,要追求不同,这种求异思维是设计思维的一个核心,所以,就像教育一样,教育在追求新的可能性,设计也在追求新的可能性,作为大家来讲,在你的生活当中。在你的未来道路当中,还有哪些新的可能性值得发现。值得去追求,为什么不让自己的人生能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像你的父辈一样,像你的老师一样,为你规划的线路那样的一成不变,我觉得,这时候人生的精彩就在于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第二:我认为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在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它能够让更多的不同的学科在这里面形成一个交集,这种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变得可能,我一直在打造一些跨学科的、跨专业的这样的合作模式,学习也是如此,我能不能在我们《人人爱设计》下集里面会组建一些这种组合式的这种团队,进行一些团队式的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也是我非常拭目以待的。

关于设计,我想说的第三句话: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设计为人,所谓的“设计为人”就在于它架起了从自然学科到社会学科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我们讲科学技术,它研究的东西是物的层面的一些东西,物的变化,物的本质。社会科学也有更多的是人的,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社会等等,那社会恰恰是把人和物通过这样一种产品作为媒介联系在一起。这才是设计的最大魅力所在。我们在这里讲设计最重要的是为人服务,我也希望把这样一门课,更多的做成你想要的那种课,你如果对这门课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有什么样的期望,我也希望你在讨论区里面跟我做更多的交流,到最后我们说这门课在过去2个月里面,受到了很多同学的热爱,我心怀感激,但我个人认为,这个成绩与我无关,因为这就是设计的魅力,因为你喜欢设计,你觉得设计它有值得你去热爱的地方,你才会值得去追这门课,我觉得这不是我的力量,而是你的力量,因为你爱设计,因为人人爱设计,下学期我们《人人爱设计》的课堂会有一些新的课程,会跟大家做分享,我们也希望在下集当中大家会有更多的互动跟交流,也希望大家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得到更多的快乐,谢谢大家。